近年来,我国新型储能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大,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并已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4年底,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7376万千瓦/1.68亿千瓦时,较2023年底分别增长超过130%/150%,并且首次超过了抽水蓄能的总装机规模。然而,行业发展仍然面临各种风险和挑战。
一、新型储能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风险
(一)行业内卷造成利润率持续走低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储能领域,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不得不采取各种手段进行价格战、技术比拼等,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同时,由于储能技术的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企业需要不断投入研发资金以保持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此外,储能行业的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较大,也给企业的成本控制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储能行业内卷现象愈发严重,企业的利润率普遍下滑。
(二)盈利模式不清晰
由于缺乏成熟、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导致储能产品使用效率低、收益差,影响了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和吸引力。虽然相关政策明确了新型储能在电力市场中的独立市场主体地位,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储能的价值收益仍难以得到合理补偿。这主要归因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包括电价机制、交易规则、补贴政策等方面的不成熟或缺失。储能技术的应用场景多样,但针对不同场景的具体政策保障尚显不足。例如,在可再生能源并网、电网辅助服务、用户侧储能等领域,虽然储能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针对性的政策引导和支持,使得储能项目的投资回报周期过长,风险过高。
(三)安全风险挑战依然存在
储能电站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问题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隐患和制约因素。在“新能源+储能”政策框架下,储能产品始终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其价格形成机制尚有诸多待完善之处,亟待优化以体现储能的真实价值。此外储能系统的“保鲜期”短和重资产属性,亦决定着其难以摆脱低价竞争的命运。在储能行业内部,一场没有“硝烟”的价格战悄然打响。为了保持生产线持续运转,许多企业不惜亏本也不愿停产,在这种环境下,储能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很难得到保障,为后期储能电站的运营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对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准入机制,关注储能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
建议参照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建立“三阶准入”制度。一是技术门槛,要求企业必须具备储能电池、BMS、PCS、EMS等核心部件中的两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二是产能标准,系统集成商年产能不低于1吉瓦时。三是质量认证,企业必须强制通过UL 9540A、GB 44240等国内外权威安全认证。同时,配套建立“红黄牌”动态管理机制,对连续两年市场占有率不足0.5%的企业实施退出机制。此外,要深入理解储能产品的本质,初始投资(产品价格)、运行周期(循环寿命)和转化效率是决定储能价值的关键所在。通过考虑储能产品的全生命周期价值,真正实现储能系统“研发—生产制造—工程交付—运营维护”的可持续高效发展,最终实现客户价值的最大化。
(二)打造商业模式,培育发展新动能
大力培育储能商业盈利模式,鼓励有利于新型储能发展的市场参与模式和新兴业态。一是深入开展储能技术成熟度及经济性综合评价,厘清储能技术成本现状及其在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各环节的效益和受益方,研究设计合理的储能成本与收益分摊机制。二是加快推进完善新型储能电站参与电能量市场和辅助服务市场有关细则,丰富交易品种,通过合理扩大现货市场限价区间、建立容量补偿机制等市场化手段,促进新型储能电站“一体多用、分时复用”。三是鼓励多元化的投资及交易方式,积极引入金融、互联网等行业商业模式,降低储能项目投资风险、提高项目盈利能力,促进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
(三)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安全风险防范
加快建立健全储能技术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和安全规范,加强对储能产品和项目的监管,推动储能产业的健康发展。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建设第三方储能检测平台,打造从“储能电池—关键零部件—储能系统—储能电站”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评价体系,针对不同类型储能系统和不同应用场景开展安全性能分级评价研究,形成安全分级管理标准。同时,要加强储能系统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监管,制定严格的安全标准和操作规程,确保储能电站的安全运行。积极参与国际储能技术安全标准制定工作,鼓励相关行业组织发布储能安全方面的团体标准,并积极推进团体标准与国际相关机构的标准化互认、共建、共享等交流合作。